• 2012-09-23 01:06
  •  
  • 中國時報
  •  
  • 【王瑄琪/嘉義報導】

     前言以前的教科書讓人以為台灣土地只能種稻。事實上,日治時期台灣有不少土地冬天時種植小麥,光復後,因為政府農業政策之故,傾力發展稻作。近年彰化縣在「喜願共合國」鼓吹下,一些農民開始種小麥,不但想複製祖先或父執輩走過的路,也朝「社區協力農業」的目標前進,不但有成果,也吸引年輕農民加入,或許這可讓政府思考如何讓我國的糧食政策更加完備,以因應未來變局。

     「好久不見小麥隨風搖曳的美麗畫面。」嘉義縣東石鄉蔡一宏五年前扛起鋤頭當農夫,第一件事就是找回老爸卅年前種植的壯麗小麥田,沒有經驗的他歷經水災蟲害,第二年終於有豐碩收穫;阿里山鄉的楊佩珍去年開始小面積種麥,因收成不錯再引入七名農友,準備拓展種麥計畫。

     廿、卅年前,東石鄉一帶隨處可見小麥、大麥等雜糧,隨著政府轉作政策和經濟環境改變,麥田不是休耕就是改為稻作。新港鄉文史工作者林英敏表示,早期農家都會於田地邊緣灌溉不到的地方種植小麥,現因技術進步不復見。開始種麥後才從耆老口中得知,鄒族部落原也種植小麥,後因小麥非主食、供過於求而逐漸沒落。

自己種菜吃:樂活蔬果園設計全書用五感學習:那一年,我到學校學種菜【66折好書】玩藝圖鑑 + 飼育栽培圖鑑

     原從事養殖漁業的蔡一宏五年前接手父親十甲農田,回想起小時後麥田隨風搖曳的風景,雖鄰田皆為水稻,當時即興起回復種植雜糧想法。直到得知喜願共合國的施明煌在全台推廣小麥後,主動找上施學習。首度種麥便遇上強風豪雨,「麥田一淹水就『去了了』」,雖損失慘重,蔡不氣餒,再接再厲第二次播種,謹記「施總監」提點的方法並仔細記錄「條播的行距與株距過於稀疏」、「二化螟蟲必須灌溉破壞棲地」,檢討、摸索出種麥法。

     在蔡一宏悉心照顧下,「鳥吃剩後」第二期收成仍多達九噸,成為全台有機認證合格小麥產量冠軍麥農,一公斤售價卅九元的麥子,不僅有賺頭,也讓他再現小時農村景致。蔡一宏認為,國際小麥價格一漲,依賴進口的台灣就受影響,種小麥可以降低國人「食」的成本。

     去年九月投入種麥的楊佩珍,雖耕地面積僅零點四公頃,但因阿里山鄉新美部落的氣候乾爽、幾無鳥害,很適合小麥生長,讓同為「打手機鄒聯合有機農場」會員的族人也躍躍欲試。

     楊佩珍表示,種小麥不須噴灑農藥或施加化學肥料,與有機農場理念相符,加上收成豐、價格好,今年有七位農友決定參加種麥。而原有意收集、記錄鄒族農業史的楊佩珍,也意外得知祖先曾經種過小麥,更加篤定編寫的決心。

文章出自於 http://news.chinatimes.com/domestic/11050615/112012092300322.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obilesh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